2025年开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了此前的强劲势头。1-2月产销分别完成190.3万辆和183.5万辆,同比增速达52%,渗透率攀升至41%。单月数据更显激进,2月产销同比增长超87%,出口量同比增幅60.5%。
这一表现得益于多重因素: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车企降价促销(如理想L系列全系降价)、智驾技术渗透率提升及新车型密集发布。交银国际等机构预测,短期内新能源汽车仍将维持高增态势。
新能源汽车:高增长背后的隐忧与韧性
然而,增速放缓的隐忧已现端倪。尽管绝对量持续攀升,但增速较2024年的爆发期(部分月份同比超100%)明显回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汽车消费额同比下降4%,与非汽车消费的4.8%增长形成反差,反映出价格战对行业利润的侵蚀。
此外,插电混动与纯电动车的增速差距收窄至0.9个百分点,意味着市场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均衡竞争。随着渗透率突破40%,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动能或将逐步从“替代燃油车”转向“存量更新”,增速曲线趋于平缓。
碳化硅行业:主战场内卷加剧,第二战场箭在弦上
作为新能源汽车革命的核心材料,碳化硅(SiC)的命运与行业发展深度绑定。当前,碳化硅70%的需求来自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占比高达90%。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三安光电6英寸晶圆年产能已达20万片,比亚迪碳化硅模块批量装车,天岳先进衬底产量突破7万片。但全球97%的市场仍被欧美日企业掌控,国内企业多在车规级认证阶段,价格战更让行业雪上加霜——碳化硅器件报价半年腰斩,外延片价格三年内或下降30%。
主战场的内卷已触及天花板:新能源汽车行业“卷价格、卷技术、卷配置”的特性传导至上游,碳化硅企业被迫加入降本竞赛。瞻芯电子新一代产品目标成本再降15%,衬底价格跌破500元/片。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能短期刺激需求,却挤压研发投入空间。
Wolfspeed的前车之鉴警示行业: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将放大周期波动风险,其股价从70美元跌至23美元,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25%。
开辟第二战场刻不容缓。产业界已将目光投向三大新方向:
低空经济:飞行器对成本敏感度低,系统设计自由度更高,碳化硅的高频特性可优化动力系统,被视为比新能源汽车更理想的试验场;
AI算力基建:大模型训练催生高功率服务器需求,碳化硅与氮化镓协同可提升电源管理效率,头部企业已与台达、维谛等厂商合作;
能源革命深水区:光伏逆变器、智能电网、高压输电等领域需求释放,隆基绿能应用碳化硅后发电成本降10%,国家电网故障切断时间缩短50%。
破局之道:技术突围与生态重构
面对双重挑战,产业需从三个维度破局:
技术层面,突破8英寸衬底量产瓶颈(当前主流为6英寸)、优化沟槽栅工艺可靠性(英飞凌已实现电流密度提升)、探索液相法等颠覆性技术。
生态层面,构建“产学研用”闭环。清华大学与比亚迪的合作模式值得借鉴:高校攻关基础研究,企业完成工程转化,协会推动标准制定。三安光电的垂直一体化模式(覆盖衬底-外延-器件)则通过供应链协同降本。
战略层面,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布局。短期可借价格战清退低端产能,长期需向高端化转型,如华为昇腾芯片的“硬件-算法-云”协同模式,或宁德时代的技术授权策略。
2025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与碳化硅行业的转折之年。前者在渗透率超过40%后步入“增速换挡期”,但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仍将支撑20%~30%的复合增长;后者则站在十字路口,主战场的激烈竞争倒逼企业开辟新战线。那些能在低空经济、AI算力等领域率先构筑技术壁垒,同时通过生态合作降低研发风险的企业,将在新一轮产业周期中占据先机。正如碳化硅器件替代硅基产品的历史重演,行业洗牌中孕育的突破,终将重塑全球半导体权力版图。
(来源:中科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