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发展壮大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加快培育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类脑智能等领域,加速布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领域。
背景与目标
“未来产业”是指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颠覆性、前瞻性的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创新、重塑产业格局的战略支点,也是上海抢占科技前沿制高点、塑造全球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海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加快深化未来产业培育。目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相继发布实施了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硅光、6G等多个领域的未来产业培育方案,启动建设超宽禁带半导体、基因编辑等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同步布局了12家高质量孵化器,并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同时,打造“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并启动建设了类脑智能、硅光、脑机接口等领域的未来产业集聚区,促进创新资源集聚。
为进一步系统性、前瞻性、全局性地培育未来产业,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定出台了《若干措施》,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到2030年,培育壮大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若干措施》主要内容
从六个方面推出具体举措:
第一方面,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合理规划、分层推进、精准培育。发展壮大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构建产业生态;加快培育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类脑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优化产品设计、拓展应用场景、验证市场价值;加速布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重点支持技术难题攻关、技术路线收敛、产品可行性验证。
第二方面,强化关键环节支撑,核心是三个环节。一是聚焦高风险、高价值的重大科学问题,主动布局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二是围绕重点领域制定培育方案与任务清单,组织多方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三是支持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建设与运行,将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应用。
第三方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关键是针对企业从创办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分阶段、精准支持。一是支持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科技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储备,带动产业链上企业协同创新;二是构建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精准施策,助力企业稳步成长。
第四方面,打造产业集群高地,核心是靠空间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根据重点领域的产业发展潜力和规模,市、区合力谋划建设产业要素高度集聚、产业互动高效紧密、创新生态完善、基础设施先进、治理体系完备的未来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启动建设了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专项政策支持,助力先导区高质量发展。
第五方面,优化核心要素保障,重点是覆盖产品、场景、金融、人才、合作五个核心要素,提供全方位保障。支持创新产品在多领域规模化应用。推动应用场景开发开放,加速技术迭代。发挥未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加强面向企业培育的全周期、多元化金融支持。打造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的“开放式创新社区”“创业者联盟”,形成多层次交流网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创新主体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第六方面,构建动态培育体系,主要是结合未来产业“变化快、方向活”的特点,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动态甄别评估调整机制,研判发展态势,甄别重点领域,及时调整战略布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接力培育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