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晚,武汉广播电视台《2025电视问政》播出第三场,节目聚焦“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主题,邀请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武汉大学教授上官莉娜等专家,以及武汉市科创局、东湖高新区、洪山区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就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发展问计问策。
现场,王金桥就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作分享。他介绍,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重点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了全球首个中文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目前已迭代到3.0版本,全面对标GPT-4o,多项核心能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同时,该院还牵头成立多模态产业联合体,促进“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东湖高新区作为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承载区,聚集五百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已形成了基础层有竞争力、技术层有突破、应用层有特色的态势,涌现出了国产数据库第一股达梦数据库、交互式AI第一股声通科技以及AI通用智能体Manus等一批优秀企业和产品。
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人工智能上半场基础大模型大战加快收敛,下半场应用场景落地加速,为武汉结合自身优势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带来契机,相信今后武汉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越来越快。”
作为湖北省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攻关链主,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陈学冬院士团队,联合瞄准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集中突破。目前,该人形机器人已实现稳定行走,移动速度超过每小时5公里,其大脑通过集成AI大模型和机器视觉,还能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实现不断进化。
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际场景应用,人形机器人的进化离不开海量场景化训练数据的支撑。目前,东湖高新区正在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将重点推进“三场一基地”建设,即,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场、具身智能模型训练场、具身智能机器人综合应用实践场和具身智能人才培养基地。
“通俗来讲,我们要建一所‘机器人学校’,广泛招收‘机器人学生’来真实场景学习技能,同时给予展示舞台帮助它炫技,邀请用户端企业名师出题考试,让企业从这里将人形机器人直接带上工作岗位,帮助人形机器人企业走完实际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相关负责人说。
一是平台助力;持续完善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算力超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像购买水电一样灵活地购买算力服务。二是政策支持;推出“算力券”,企业使用算力后,可申请相应补贴。三是氛围营造;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举办技术沙龙、星火训练营、AI创新大赛等,营造企业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现场,与会嘉宾还围绕“先投后股”等机制创新浇灌硬科技新苗主题展开交流。东湖高新区自2022年起便通过武创院探索“拨转股+风险投资”有效结合,目前已通过“拨转股”支持近50个项目团队,其中,已有一批项目获得社会融资、成功“转股”,还有不少项目正在转股洽谈中。
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孵化的湖北域控智驱科技有限公司,从公司接洽到获得武创院支持、得到市场化投资仅用了7个月。目前,该公司已成功研制开发各类控制器、电机10余款,年生产域控执行器能力达100万台,线控底盘域控执行器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当前,科技创新已进入“量子跃迁”时代,东湖高新区将聚焦“一廊一城”建设,引育既具专业素养又有跨学科视野的人才,打造更具弹性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培育未来产业发展,为武汉推动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贡献光谷力量。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